江河入海处 生机正盎然
编辑:北京总编办
日期:2024-04-16 16:12:19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水环境治理
江河入海处 生机正盎然(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 田 泓 李 蕊 贺林平
广州南沙湿地。
南沙区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阅读
四月时节,草木葱茏,流水澹澹,鸟鸣啁啾……在长江、黄河与珠江的入海口,三角洲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折射出上海、山东、广东等地生态保护工作的成效,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草木葱茏,生机盎然。近日,记者来到长江、黄河与珠江的入海口,聆听三角洲的生态保护故事,探访上海、山东、广东等地如何守护好三角洲湿地这一独特生态系统,让三角洲湿地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
长江入海口——
湿地鸟蹁跹 村镇河道美
长江入海处,春回崇明岛。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崇明岛最东端、长江口与东海交汇处。
摇曳的芦苇间,不时有黑尾白腹的鸻鹬展翅、觅食。保护区工作人员贲前方介绍,这里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水系和东海近岸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和繁育场所。
多年前,保护区生态环境一度受互花米草蔓延影响。2013年起,保护区开展生态治理修复工程,营造具有栖息地效应的生境岛屿56个,修复营造河漫滩优质生境近45万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保护区内共记录到水鸟101种37.86万余只次,比2022年度增加了9种18.65万余只次。
从崇明岛出发,沿着沪陕高速,抵达长江口南岸,再沿着长江向西北而行,就到达了宝山区罗泾镇塘湾村。
春光正好,点点黄花嫩芽从绿草间冒出,这里栽种着超100个品种的萱草,还配建了木栈道、景观花桥、萱草花田、林下花带和花田温室等。“等到五六月萱草开花,这里就是一片花海,周边的许多游客都会过来打卡。”塘湾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赵超宇介绍。
迎着和煦春风,穿过林间小道,来到获评上海市“最美河道”的三仙沟。船头,护河员持网兜打捞杂草;岸边,三两村民在休憩。
难以想象的是,曾经的三仙沟还属于黑臭河道。此前,村庄生活污水、农田用水直排河道造成污染,三仙沟水质一度为劣Ⅴ类。
为改善环境、修复生态,罗泾镇集中力量对三仙沟开展整治。在截污控源的同时建设生态驳岸、清理黑臭淤泥。在此基础上,三仙沟构建水生森林净化系统、水生物基网净化系统、生态沟拦截净化系统等进行河道生态修复,重塑河道水体生态净化功能。如今的三仙沟,已成为居民与游客的休闲好去处。
宝山区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罗泾镇正在打造长江口绿色小镇,镇里联动域内五村通路治水,打通陆上约21公里的慢行休闲道,探索水上特色游。此外,罗泾镇将借鉴三仙沟河道修复经验,持续推进171条共145公里河道岸线生态示范河道治理。
黄河入海口——
全天候监测 多方位呵护
春风拂面,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派生机盎然。
沿路前行,柳树伸展着柔嫩的枝条;木栈桥两侧,芦苇随风摇曳。浅滩之上,鸥鸟群集,鸣叫声此起彼伏。
“这段时间,许多鸟儿飞到这儿来,开始繁育后代。”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说,“3月11日那天,我们在这里观察到今年第一只东方白鹳雏鸟破壳而出。”在生态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候鸟的情况清晰可见。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建立,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东方白鹳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它们来到保护区安家,是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和栖息条件越来越好。”赵亚杰说。
然而,多年前并非这番景象。2010年,互花米草开始在保护区内迅速扩张。“互花米草严重侵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植被的生存空间,鸟类栖息地、觅食地大量减少,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说。
2016年以来,保护区所在地山东东营市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勘测调查,摸清了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入侵机制,探索出“围淹+刈割”“刈割+翻耕”等治理技术,并陆续实施治理工程,有效遏制了互花米草泛滥的势头。
经过治理,许多鸟儿又飞回来了。“我们借助‘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搭建鸟类动态实时监测系统。”赵亚杰说,“春天正是东方白鹳繁殖的关键期,如果监测发现湿地内食物不够,我们就要及时通过人工增殖等方式确保幼鸟健康安全成长。”截至目前,保护区内共设立35处鸟类监控、49处湿地监控、28处人为活动监控、36处林火监控。今年保护区计划设立107处视频监控,实现保护区监控全覆盖,同时,搭建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提升保护监管能力。
近年来,保护区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鸟类种数由建区时的187种增至2023年的373种,其中,观测到繁殖的东方白鹳幼鸟数已累计超过3000只。
珠江入海口——
滨海花盛开 鸟栖红树林
左边是一列次第吐出新叶的细叶榕,右边是一字排开、红花盛放的木棉,中间的路被设计成“自然教育小径”,一群身穿校服的小学生正谈论着刚结束的游学。拂面而来的是暖热海风,耳边不绝的是欢快鸟鸣,脚边匍匐有致的是各色花朵……这些,共同构成了南沙湿地生机勃勃的4月。
“再往深处走,还有更多我们这儿特有的美景在等着呢!”南沙湿地景区业务经理万珺说。
位于广东广州市最南端的南沙湿地,地处珠江入海口,在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总面积近1万亩,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滨海湿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保存较好的滨海河口湿地。万珺介绍,特定的地理经纬度与河口湿地咸淡水交界的生态条件,使南沙湿地食物充沛,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来南沙湿地,一年四季都有看头,所谓‘春探鸟巢、夏赏荷花、秋听芦苇、冬观水鸟’。”万珺说。说话间,来到一排滨海廊道上。景区搭建了高到廊顶的隔离木栏,通过窗洞远眺,浅滩里立着一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用望远镜仔细一数,有20只之多。
据介绍,南沙湿地常年生活着3万多只鸟儿,每年前来越冬的候鸟有10万多只。万珺介绍,湿地水域还能通过与外部隔开的水闸调节深浅,为各类水鸟提供食物。
精心的呵护由来已久。“我们制定了《南沙区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2—2030年)》,在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基础上,积极开展红树林营造和修复,持续扩大红树林面积和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目前湿地的红树林总面积已扩大到198.18公顷,湿地成为全市红树林分布最大的区域。”南沙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登上湿地游船,沿着水道驶向湿地深处。秋茄、木榄等本地红树已开花结果,不时有鹭鸟从眼前飞过;再往前是引种的无瓣海桑,树干高大,茂密成林,雨过天晴之时,林间水汽蒸腾,云雾缭绕,徜徉其中观鸟赏景,让人陶醉。
这样的好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前来栖息。据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统计,南沙湿地监测发现鸟类185种,前来过冬的候鸟数量占广州市候鸟总数50%以上,一些候鸟甚至成了留鸟。
独特的自然生态,也受到广大游客欢迎。南沙区依托生态优势推出的自然观光、科普研学、休闲旅游、户外拓展等产品受到周边地区众多游客欢迎。“平时,我们既注意合理控制人流,又不断宣传‘无痕湿地’的游玩理念,让游客与湿地生物共享自然之美。”万珺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6日 15 版)
110年印刻“文化殿堂”
文章来源:新华社
传递体育力量 浙江奥运健儿倡议“争做青春榜样”
文章来源:全媒头条
走近“半部电台” 重温红色电波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会谈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贵州丹寨检察院宣传生态环保相关职能
文章来源:检察日报
小账本里看发展 | 人工智能产业“增”量从何而来?
文章来源:人民网
巴黎奥运会闭幕式举行
文章来源:人民网
中医药国际合作架起增进友谊的桥梁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在向海外民众提供优质健康服务的同时,为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间民心相通、传递友好情谊发挥了积极作用。...[详细]